请大家发菩提心谛听!
下面开始要讲三士道,真正的三士道的道之根本——亲近上师开始了。这个前面就是道次第的加行,道次第前面的一个讲法,但这个也不能叫道次第六前行,六前行还要下面讲。六前行《广论》讲得没有那么详细。六前行你们看《三派口授》它是很详细。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跟《三派口授》它是互补的,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里面有些东西讲得没有那么详细、没那么清楚的,《三派口授》讲得很详细很清楚。然后《广论》里面讲得很清楚的,《三派口授》里面就简单地讲一下就可以了。
比如说禅定,《广论》里面讲得很清楚了。所以《三派口授》就换一个方式来讲,简单一点。智慧波罗蜜多,《广论》里面讲的是七相,七相正理来讲空性。《三派口授》,四义推理逻辑来讲空性。这两个有一点点区别。一异推理,四义推理,四边推理,这个是哪里讲的呢?《略论》讲这个。凡是《广论》里面讲得没那么清楚的地方,《三派口授》是很清楚的,所以《三派口授》和《广论》是互补,《三士道》《三派口授》都可以说是互补,《三士道》的亲近上师这一块,上师的德相,传戒上师的德相,大乘上师的德相,密乘上师的德相,这个全部圆满地讲的《道次第》是没有的。三士道的这块补充其他的《道次第》,所以这几个都是可以互补。你们以后慢慢可以学,学的话就明白了。
《广论》目录总分四个,第一,造者的殊胜;第二,法的殊胜;第三,具备两大殊胜的法,怎样讲,怎样听,听闻的轨理;第四,如何正以教授引导学徒次第。这里说的教授是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,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怎样引导修学者成就、成佛的路上,成就的次第,成佛的次第,他要讲这个。
先要讲:道之根本亲近上师之轨理
道之根本是亲近上师,这里说善知识。
令发定解故稍开宣说分六
这里要讲的,亲近上师这一块,比较广说的话,分六个。
第一,所依善知识之相
从这里开始真正要讲。
善知识相,《广论》讲十个,《广论》的依据是《经庄严论》,《经庄严论》是《弥勒五经》的其中一个。《经庄严论》说,大乘上师具备十个条件,“知识调伏静近静,德增具勤教富饶,善达实性具巧说,悲体离厌应依止。”
这个怎么解释呢?“知识”就是善知识,上师就叫知识。
“调伏”,作为上师首先要具备烦恼调伏的功夫,散乱心调伏的功夫,需要具备这个功夫。这一种功夫,戒、定、慧里面,调伏指的是戒。戒有三乘戒:别解脱戒,菩萨戒,密乘戒。这里面主要指的是别解脱戒和菩萨戒,假如你的上师是一位金刚上师,他还要具备密乘戒。三乘戒律清净的情况下,可以作为上师的第一个条件。这里的“调伏”讲的是戒,戒能调伏烦恼,戒能降伏自己的的各种欲望,慢慢能够降伏。
我们刚开始一个凡夫,无法证悟空性。真正断烦恼的法门就是空性法门,刚刚皈依佛门的弟子,特别是烦恼重的凡夫,他刚开始证悟空性,这个是没有希望的。他要修行的时候,先用什么东西来调伏烦恼,调伏人心呢?自己的心要调伏,用戒来调伏。戒律清净,我们每个凡夫可能是五戒里面能清净三戒,就三戒上面的乱象都调伏了。你能做到不杀生,乱杀生的这种乱象就调伏了,这种业障就调伏了;不偷盗,你做到了,偷盗带来的各种的烦恼就调伏了;不邪淫,你能做到了,你有一个坚强的意识力、誓愿力,能做得到。虽然凡夫欲望很多,烦恼很重,但你有很坚强的、非常大的誓愿力,能做到这个。不邪淫做到了,邪淫带来的很多的麻烦、很多的烦恼、邪淫带来的业障、各种不好的东西,就降伏了;说妄语,你做到不说妄语,说妄语带来的这些乱象也好、不好的东西全部降伏了;不饮酒。这五戒里面你能做到一戒,这一戒有很大的功德;能做到两个戒律,两个戒律的功德更大;能做到五个戒律,那就不得了。然后这个上面再能做到菩萨戒,能做到密乘戒,我们凡夫的角度来说,戒降伏烦恼,这降伏指的是这个。
静近静,第一个“静”是什么呢?寂静,很安静,第一个“静”指的是什么呢?禅定。禅定就是寂静,有了禅定的功夫,散乱的心全部彻底治好了。但烦恼没断,散乱的心断掉了,彻底治好了,这个就叫“静”。“近静”,近静指的是什么呢?近寂静。近寂静这个指的是止观双运,智慧和禅定双运。止观双运才能断除烦恼。
严格来说,作为上师的条件很难具备,首先要具备戒、定、慧的功夫。戒定慧的功夫里面,宗喀巴大师也好,曾经噶当派的这些大成就者们说,现在末法时代,戒定慧完全圆满具备的上师,这个时代很难找得到,假如他真的具备,你也发现不了。你能发现他具备第一个条件,戒律清净就可以了,这是戒定慧。
然后,“德增”。作为上师,他各方面的功德要超过弟子,这是第四个条件。
第五个条件,“具勤”。各方面努力、精进。
然后,“教富饶”。教富饶主要是教法上面,你要精通八万四千法门,精通三藏,这叫教富饶。第一是精通三藏。第二,这里面有两个,具备清净、圆满的传承,才叫教富饶。
善达实性具巧说。“善达实性”是什么呢?证悟空性或者是理解空性、通达空性,“实性”就是空性的意思。
“具巧说”,巧说是语言的能力,语言的说服力,讲课的时候不用太多的话,几句能讲到最深入,讲到人家很容易明白,这样的话就叫具善巧,主要是辩才各方面很好的意思。
悲体离厌应依止。“悲体”是什么呢?具备慈悲心,上师一定要具备慈悲心,不具备慈悲心,你皈依了他,很难靠得住,生生世世,具备悲体,具备慈悲心,生生世世能靠得住。
“离厌”是什么呢?有些弟子不听话,很愚钝,不精进,各方面不如法或者是行为上不到位的太多,这种情况下,这个上师不厌倦。这个弟子不听话,这次不听话,再慢慢等到他什么时候听话,就要等他。有些弟子非常愚钝的情况下,怎么教都不明白,重复重复地教,不烦恼,不讨厌。
上师要具备这样的十个条件。离厌应依止,这样的师父你应该依止他。这里说了十个条件,师父给你们经常讲的是五个条件。你看《经庄严论》直接看也是很难明白,“调伏”指的是戒律,就很容易懂的方式来讲,第一个条件,戒律清净。第二个条件,精通八万四千法门,这里说教富饶。第三个条件,具备慈悲心,这里说悲体,一般比较难懂。然后具备清净圆满的传承,也是教富饶里面的。理解空性,这里说“善达实性”。这五个条件,曾经博朵瓦格西,仲敦巴大师,噶当派的各个大德们都说,现在具备十个条件的上师很难找得到,能找到这么五个条件的就可以皈依他,可以依止他。这里第一个讲的是,上师的德相,上师的条件。
这里一定大家要知道的是什么呢?你要皈依的上师,第一,他自己没有违背过自己上师的,这个条件一定需要的。这个违背是什么呢?主要是轻毁上师。但有时候上师叫你做一些事情,你做不到,这些不叫违背上师。你对这个上师,第一退心,第二故意诽谤,背后故意诽谤,然后故意违背,我们有时候无意当中违背的是有的,这个不叫轻毁上师。你要皈依的这位师父,第一个条件,一定没有轻毁上师,假如他是轻毁了上师的那么一位师父,他传下来的法统统都没有加持力,他自己也好,他的弟子也好,他这个法脉七代不成就。所以这个传承一定要清净。假如你曾经皈依了那么一位师父,放弃他的法,然后再找清净圆满的上师,跟他的法修,可以成就,这个要明白,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。
还有一个条件,假如你的上师是一位出家人,出家戒律里面,四根本戒一定没有破的。四根本戒破掉的,叫真正的破戒者,这种传下来的法,有点加持,但他的加持力很小。轻毁上师的,根本没有加持力不用说,学他、跟他,七代不成就。一般破戒和轻毁上师,这两个不一样,这两个要明白。
其他,你的这个师父,比如说,精通八万四千法门,他只不精通三藏的情况下,你皈依了,你对他有很大信心,没问题,也有加持力,你的信仰多大,他的加持有多大。假如他没有证悟空性,不能讲说空性的逻辑,你皈依了,也没问题,你对他有很大的信心的话,加持还是有的。但第一个,轻毁上师者,根本没有加持力。第二个,破四根本戒者,加持力很小。你对他有多大的信仰,你看他是佛,还是加持力小,他本身条件不具备,这个要明白。
能依学者之相
学者就是学生、弟子之相。弟子之相,圣天菩萨《四百论》里面说:“说正住具慧,希求为闻器”“说正住”是什么呢?听课的弟子的心,弟子不能有偏心,不能有邪见的心。有了偏心之后,上师讲的法,你的理解不是如是理解,你的理解也就偏了。你对这位上师可能有:“这位上师,他真正能不能讲这个,我试一试听。”试的时候可能发现了很多缺点。你不是试一试,你要真心听的时候,不会有很多问题。有时候你对这位师父有一点嗔恨心,这种情况下,你听了他的法,他讲的没问题,你听的有问题。你对这位上师有极大的贪心,上师讲的没有问题,你听的有问题。但贪心和恭敬心不一样,有恭敬心,上师讲的法能如是传达弟子的耳朵里面,弟子们用恭敬心听,你也能够如是理解,有这个。所以,第一,说正住是这个。
具慧,这个弟子还要有一点聪明智慧。没有聪明智慧,讲了多少次也很难明白,还是要具备一些聪明智慧。自己不具备聪明智慧的情况下面,念念文殊心咒,然后多学习,努力学习,这样的话慢慢会变聪明的。变聪明智慧最好的因还是读书,背诵、读书,然后深入地串习。背诵和读书的情况下面,慢慢打开你的智慧。串习的情况下面,你看到的,你学到的不忘记,妄念会断掉。
然后“希求为闻器”。能上求的,求解脱、求成就的那一种精进的弟子,精进的弟子,对上师传法也有很大意义。弟子的德行只有这么三个。
上师的德相,需要圆满的话有十个。现在末法时代来说是五个就可以了,要明白这个。那么我为什么要给你们讲这个《经庄严论》和《四百论》的这个?宗喀巴大师他自己解释《广论》里面解释上师德相的时候,《经庄严论》讲的上师的德行一大堆的就是《经庄严论》这四句话的解释。你弄明白这个就可以了。然后弟子的德相也讲了有一些,统统都是《四百论》这两句话的解释。所以你要明白最根本的东西。
上师和弟子的德相之后,如何依止轨理
怎样依止上师,下面分几个。
意乐亲近轨理分三
意乐亲近,这是如何依止上师,有意乐亲近上师和加行亲近上师。可以分这么两个。那这个里面呢,意乐亲近上师,这个也分几个。意乐亲近上师,用心来怎样亲近上师,简单地话来讲这个。用心来亲近上师这个上面讲的是,总示亲近意乐。总的来讲怎样亲近。
然后,特申修信以为根本
特别亲近上师的意乐有什么样的呢?就是对上师的信仰,信仰就是根本。
之后还有一个,随念深恩应起敬重
随念深恩,随念上师的恩德。这三个是意乐亲近上师。
那么“总示亲近上师”,意乐亲近上师里面总示亲近意乐,这个分九个,九种心来亲近上师,九种心亲近上师这是哪里说的呢?《华严经》说的,要明白这个。那么这个九种心是哪些呢?第一是孝子心;第二是金刚心;第三是如大地心;第四如轮围山心;第五,如世间仆使心;第六,如除秽人心;第七,如乘心;第八,如犬心;第九,如船心。这九种心明白了之后,很多时候你怎样亲近上师就明白了。
如孝子心。这个是什么呢?孝子要做什么事情,问父母亲,听父母亲的决定,按父母亲的决定来做事情,这是孝子的做法。亲近上师的时候,如孝子心是什么?听上师的话,听上师怎样教,你就怎样做,这个就叫如孝子心,简单地讲就是这个。
如金刚心。如金刚心是不动摇,不变的意思,金刚永不变。那是什么呢?你皈依了你的这个上师,先考察他德行具不具备,具备了之后,你皈依了他,皈依了你的上师之后,有人说你上师的过患,你不退心,不听。有人骂你的上师,你也不退心,对你上师的信仰要退掉,怎样鼓励你都不退心,这个就叫做如金刚心。以前文革的时候,有一位喇嘛师父,人家斗争的那些人说,你一定要骂你的上师,他说我不骂!然后打他、骂他,大家吐口水,骂不骂?他说不骂,就用那个铁烧了之后,把那个从这里(脖子一侧)通到这里(脖子另一侧),你骂不骂?他说我不骂,我不退心。之后呢这位老喇嘛,他那时候年龄也很大,但那个东西没能伤害他,这是信仰的力量。就有这么一个坚强的心,这个就是金刚心,怎么劝,你就不退心,就叫金刚心。
如大地心。大地承担一切万物,就这样,你要承担上师的各种事情。你帮他做,你能承担的你就承担,做上师的事业,这个就叫如大地心。
如轮围山心。你看我们陀乐寺周围的这些山,日晒、下雨、风吹,怎么样它都不动摇。就这样,亲近上师的过程当中,为上师做事的过程当中,受到各种的痛苦,不动摇自己的信仰。这个就叫如轮围山心,就是这个意思。
如世间仆使心。世间仆使心,我们现在简单的话来讲,就是佣人之心。比较下劣的事情你也要做。比如说,洗厕所,最下人做的那些事情,你为上师、为自己的正法做那些事情,这个就叫如世间仆使之心。为什么需要这么一个心呢?仲敦巴大师解释:这种心能压掉傲慢心。你有傲慢心的时候,叫你洗厕所,你不会洗的。叫你去做饭,叫你去洗碗,你也不会洗的。叫你打地铺睡,你也不会睡的,傲慢心很重。仲敦巴大师说,傲慢心的山顶不会长草。通常是很高的这个山顶它不会长草,这个在藏地看得到,汉地还不算高。藏地海拔五千米的、海拔四千米的山顶上看,是秃光光的,它不长草。就像这样,有傲慢心的人,慢心的山顶上不会长功德苗。功德苗哪里长呢?虔诚的盆地里面长,所以需要虔诚心,就要有这个仆人心,说的是这个。
如除秽人心。扫地,捡垃圾,这样的人,他一点点傲慢心都几乎没有的。这样的人他对财富的傲慢心,学问的傲慢心,能力的傲慢心,都没有的,你要把你的傲慢心降到这个程度,你的功德会增长出来。你虽然拜了上师,你就觉得我能力比上师强,我学问比上师厉害,我财富等等各项方面比上师厉害,有这种情况下面,你的傲慢心很重,因为傲慢心你的功德力就长不出来。
如乘心。我们背东西的时候,用绳子来背,这个绳子就叫乘,你要背很沉重的东西的时候,比较坚固的绳子来背它,这说的是什么呢?重负,上师给你托付非常大的事情,你要有把它担起来这个意思,有那个绳子,再大的包,它能担,就像一个绳子一样担起来这种。
如犬心。那么如犬心这是什么呢?狗呢,主人给它打骂赶走,赶走了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,它就回来了,怎样赶,你天天赶走,它也会回来,它的忠诚度非常好。亲近上师的一个弟子来说,你要如犬心,上师打、骂,今天打了骂了把你赶走了,你要过两天,上师消消气,那样的话消消气,你回来就是了。假如上师生气,也不会记恨,若记恨他也不是上师,这个气保持到今天明天后天,几天都没有消,那他也不是上师。虽然上师赶你,打你,骂你,过两天再回来,给他忏悔一下,道歉一下,就可以了,你做得不对的那些地方就是这样。狗呢主人打骂赶走了,过一会儿就回来了,就要这样的心,一定这样的。距离上,通常是距离一天走路能到的这么一个距离。除非你闭关,除非你为佛法为上师做很大的事情,这种情况下面是特殊,除了这种特殊情况下面,你走路一天能到的地方,你待在那么一个地方的话,最起码一个月一次两次,来见上师,请教上师,这样的话,你慢慢能得到很多的法宝。你跟上师住得很近,你一年两年几个月都不来,这个是亲近上师没做好,最起码如犬心没做好。
如船心。船心是什么呢?这个船上面放了货,来来往往、来来往往它不厌倦,这个船它不厌倦。我们为自己的师父,为佛法做事,来来往往,做这个事重复地做,不讨厌不厌倦。这个就叫如船心。
总的来说,九种心来亲近上师,这是《华严经》讲的,要明白这个。以后《广论》里面有详细地讲,但《广论》看的时候,《广论》详细地讲是讲了,但里面很多词比较难明白的东西比较多一些。
特别的亲近上师的方式是什么?这个特别的亲近上师,就要对上师的信仰为根本。上师的信仰,先要讲这个信仰,《广论》讲的信仰主要是《宝炬陀罗尼》这个里面讲的。《宝炬陀罗尼》云: “信为前行如母生”,信仰就像一个母亲一样,有这个母亲才能生孩子,有这个信仰,才能长功德。
“守护增长一切德”,守护功德也靠信仰,增长功德也靠信仰,讲了这两个方面。
然后“除疑度脱诸暴流”,除掉各种的疑心。有信仰的情况下面,你不会怀疑前世。信仰的力量,这个疑心就断掉了,这不是说你的智慧的力量断。我们凡夫,现在还没得到宿命通之前,用信仰的力量,对前世、来世的疑心要断掉。什么时候你能得到宿命通的时候,你的神通的力量,断掉这个疑心,你就明白了:哦,我有前世,我前世是这个;还有前前世是那个;你自己的神通就明白了。然后我有来世,来世生在这里,来来世。依据你神通的力量,断了这个疑。然后你到了十地菩萨位的时候,彻底断掉了这种疑,无始以来,转世过来的这种每次转世的这个疑心全部断掉了。
那么现在这些人,众生无始以来转世过来的,这个我们分析能分析的出来吗?很难分析出来。但通过《释量论》的逻辑,还是可以分析一些东西,推理一些东西,能通过逻辑思维,你能认识到你的前世、前前世,是有的。但这是一种逻辑,不是真正明白的。现在我们用什么样的力量来断除这个疑心?用信仰的力量来断除对前世、来世的疑心。我前世有没有,可能没有吧?我这个来世有没有?那一种疑心可以断掉。轮回存在不存在?疑心断掉。三宝存在不存在?疑心断掉。护法存在不存在,有没有加持?这些疑心统统信仰来断,现在我们凡夫的时候。我们修到一定的时候,不用信仰,我们的感受能断。护法的加持啊这些你得到了菩提心之后,诸佛如来的加持这些,你的感受能得到了。所以这里我们凡夫还是信仰很重要。
“度脱诸暴流”是什么呢?这里说的暴流是烦恼、业障、各种的情绪、各种的乱七八糟的东西,用信仰来断掉。现在只能这样做。你有信仰的时候,人家说你不能诽谤佛法,不能诽谤佛菩萨,你有了信仰之后你不会诽谤,这个业障就断了。你要孝敬父母,孝敬父母你做到了这是因果,你能孝敬父母,你的子女也会孝敬你。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就孝敬了父母,有信仰要相信这个东西。你没彻底搞明白,但是你相信这一切,信仰的力量。信仰的力量能消除业障,不能说断烦恼,能压制烦恼,能减少很多的烦恼,能减少很多的障碍。这“暴流”指的是烦恼、障碍、业障等等。
“信能表喻妙乐城”,你有信仰,信仰的力量,你的想象当中能成为一个妙乐城。妙乐城,我们通常说有信仰你有清净心的情况下,你待在哪里,处处都是风景。你修行修得好,你待在哪里就是净土,人间净土。你厌恶心很强,你待在再好的房子,再漂亮的房子里面也是很烦很烦,烦得不得了。凡是有信仰,他就不一样,有信仰的人住在山洞里面很开心,就觉得这个山洞是最舒服的,最好的,这是信仰的力量。
“信无浊秽令心净”,信仰能除掉心里面的浊秽气,不好的东西,杂念。浊是杂念的意思,杂念可以除掉。有信仰的人跟没信仰的人的杂念,完全不一样。没有信仰的人的杂念是无限的无边的。有信仰的人的杂念就已经就有限了,还是有杂念,但是有限了。很多都是信仰的力量把它消除了。然后心净,心变干净。
“能令离慢是敬本”,信仰的力量,你远离傲慢心,然后你的虔诚心、恭敬心就出来了。恭敬心、虔诚心的本是什么呢?就是信仰。你没有信仰的情况下面,虔诚心、恭敬心是谈不上的。
“信是最胜财藏足”,信仰是自己最殊胜的财富。一个人走路的话,脚就是信仰。
“摄善之本犹如手”,做善事善业的手就是信仰。
这讲的是总的信仰的重要性。对上师的信的重要性。
下面还要讲那个十善法,《十法》里面说,“由何出导师?由何导出离?”说的是什么?怎样能出导师,这里指的导师是佛,佛从哪里出来?他要讲的是这个。“由何导出离?”轮回里面怎样怎样出离的。回答是什么呢,“信为最胜乘”。佛也是信仰里面出来的,出离轮回也是信仰的力量出来的。
“是故具慧人,应随依于信”,如果你有智慧的话,你要培养自己的信仰,坚定自己的信仰,是很重要。隐藏的是,你是一个非常愚痴的人,我没有办法,你有智慧,信仰很重要。
“诸不信心人,不生众白法”。如果你没有信仰,不会做善事善业。一切善事善业的根就是信仰。
“如种为火焦,岂生青苗芽”。如果你的种子火烧掉了,你种下去还能发芽吗?不可能的,你信仰退了,你再修行还能成就吗?不可能的。他说的是这个。
“由进退门,而说信为一切德本”,功德增长与不增长,成就与不成就,都要看你的信仰增进或者是信仰退掉,信仰退了你不成就,信仰增进可以成就。信仰退了不生功德,信仰增进生功德。所以“信为一切德本”。这个德是功德,一切功德的本就是信仰。亲近上师是道之根本,信仰是德之本,不是说根本。德之本,就像一个大地,这个大地上面长出来了一棵树,没有大地,不可能有这一棵树,这一棵树要长,没有树根,也不可能有这个树干,然后树枝、树叶、树的花、树果不可能有,这个本就是这个。阿底峡尊者来藏区的时候,那时候,藏地的这个佛法乱象比较多。所以所谓的大师父们来求法的时候也在门外:“阿底峡,给我传法”,就这样大声喊,尊者说,“我的耳朵很清楚,你不要太高的声音,你那么大声,没有信仰。有信仰,声音不会那么大,你喊得那么高,你的信仰还不具足,回去好好培养信仰,再来求法。”就是这么一个情况。
师父也经常给你们讲上师的信仰,视师如佛。视师如佛也是佛经讲的。视师如佛这个显宗也讲,然后别解脱戒传的时候也讲。特别密法讲视师如佛,密法讲视师如佛,有一个根据,《金刚手灌顶续》讲:“秘密主,弟子于阿阇黎所应如何观?”秘密主就是金刚手。弟子对阿阇黎如何观,怎样看?阿阇黎就是灌顶的金刚上师,对金刚上师怎样看?“如于佛薄伽梵即应如是”,就像一个佛一样的,薄伽梵就是佛,跟佛一模一样地看待。视师如佛,讲的是这个。
“其心若如是,其善常生长”。有这个信,善法经常增长。“彼当速成佛”,视师如佛的这种信念的情况下面才能疾速成就。“利一切世间”,视师如佛的这种信念的情况下,你的心愿会如意。这些东西是一个根据,佛经的那一种依据。那么今天主要讲的是这个。
师父经常给你们讲的时候,它里面的最精华,最直接的东西给你们讲,然后很多依据没讲。师父的这个从哪里来的?那个从哪里来的?慢慢地会有一些疑问,那么学了《广论》,彻底明白师父讲的是什么,今天给你们讲的是这个上师的德相。师父讲的那些德相从哪里来的?现在你们就明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