皈敬颂

2025-02-05 阿旺嘉措金刚上师

1739640099766.png

乾隆(宫廷)棉布彩绘释迦牟尼佛唐卡


请大家发菩提心谛听!


皈敬颂是师父写《三派口授》的缘起,在这个道次第的前面,师父写了一些皈敬的偈颂。皈敬颂里有七个偈颂,前六个是赞扬佛菩萨、上师们的偈颂,皈依顶礼释迦牟尼佛,皈依顶礼文殊菩萨、弥勒菩萨,皈依顶礼阿底峡尊者,皈依顶礼宗喀巴大师,皈依顶礼传承上师们,皈依顶礼自己的根本上师,最后一个偈颂讲三士道的重要性,为宣讲三士道而发誓、发愿、发决心。


大悲愿行胜诸佛,

精奇妙善本生鬘,

五浊众生唯一怙,

释迦胜王我虔礼!


第一个偈颂是赞扬释迦牟尼佛、顶礼释迦牟尼佛。释迦牟尼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,主要从三个功德的角度来赞扬释迦牟尼佛。


第一是释迦牟尼佛的愿。释迦牟尼佛曾经为度化众生发了无量无边的愿,特别是为度化五浊时代的众生,发了五百个非常殊胜的愿!五浊就是劫浊、见浊、烦恼浊、众生浊、命浊。劫浊是时代非常混乱,有战争、疾病、各种不好的事情,各种灾难发生的时代;见浊是邪见增盛的时代;烦恼浊是各种烦恼增盛的时代;众生浊是有情众生不孝敬父母,不做善事善业,不怕恶事恶业,甚至不怕恶报的时代;命浊是众生寿命短,特别是寿命无常的时代。


释迦牟尼佛为度化五浊时代的众生,发了五百个愿,非常了不起。在释迦牟尼佛没成佛,还是菩萨的时候,贤劫千佛也都没成佛,他们都是菩萨,他们一起发愿。每尊佛发愿度化众生的时候,都选择人的烦恼少、业障轻、寿命长的好时代,为度化众生他们发了很多愿。和释迦牟尼佛一起发愿的贤劫千佛中阿弥陀佛也在,当时阿弥陀佛前世的这位菩萨发愿:愿自己的福报、愿力形成极乐世界!佛菩萨发的愿都是这样的。但当时为度化五浊时代的众生,为度化斗诤时代的众生,没有发愿的菩萨。只有释迦牟尼佛前世的这位菩萨,他为度化五浊时代的众生发了五百个愿。诸佛如来都赞扬释迦牟尼佛的前世,贤劫千佛就像红色的莲花,释迦牟尼佛的前世菩萨就像白莲花一样很突出,很殊胜!“大悲愿行胜诸佛”,第一句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赞扬释迦牟尼佛。


“精奇妙善本生鬘”,第二句赞扬释迦牟尼佛的前世。释迦牟尼佛的前世,无论是菩萨还是没登菩萨位的,他们曾经怎样修行,怎样积福报,怎样消业障,怎样布施、持戒、忍辱怎样精进学佛,有关释迦牟尼佛前世的故事在《本生经》等佛经里讲了很多。多学习、多了解释迦牟尼佛前世的故事,对修行有很大的帮助。


“五浊众生唯一怙”,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愿力成熟之后,于斗诤时代诞生在古印度,就是现在的尼泊尔蓝毗尼。他29岁出家,经过六年苦行,35岁成佛。成佛之后三转法轮,讲了八万四千法门,度化了五浊时代的众生,成为五浊时代的唯一怙主,这是从释迦牟尼佛第三个功德的角度来赞扬。


文殊慈氏佛子首,

龙树无著阿底峡,

三昆仲等噶当圣,

加持降我心莲里!


第二个偈颂赞扬菩萨。在菩萨中,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(也叫慈氏)是佛子首,是所有菩萨的首领。释迦牟尼佛讲经传法时将深见法门全部托付给文殊菩萨,广行法门全部托付给弥勒菩萨,所以是佛子首。深见法门由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,广行法门由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,慢慢传到阿底峡尊者。古印度的传承上师里最重要的五位上师:文殊菩萨、弥勒菩萨、龙树菩萨、无著菩萨、阿底峡尊者,这五位是非常重要的传承上师,既是菩萨也是传承上师。


第二个偈颂还包含了噶当三昆仲。噶当三昆仲是博朵瓦、慬哦瓦、朴穹瓦,噶当三昆仲对三士道、道次第的贡献非常大,从噶当三昆仲开始,三士道的传承法脉普及到了整个藏区。


初求学道多广闻,

次善通达诸法义,

后则无间励力行,

第二佛父子敬礼!


第三个偈颂赞扬的是宗喀巴大师。从初、中、后三个阶段来赞扬宗喀巴大师。


初,广学多闻。宗喀巴大师年轻的时候,学习五部大论、密宗四续,学习整部《大藏经》,学习藏传佛教和印度各派的法宝,学习非常圆满!通过这样的学习,能清楚地分辨出谁讲的法是准确无误的。比如印度有很多班智达和瑜伽士,他们的著作也被翻译成藏文。藏文的《大藏经》由《甘珠尔》和《丹珠尔》两部分组成,《甘珠尔》是佛讲的法,有108本;《丹珠尔》是印度的班智达和瑜伽士们的著作,翻译为藏文的有200多本。宗喀巴大师全部学习了之后,就清楚谁讲的法是准确无误,谁讲的法是次第圆满,最后选择向十七位班智达的教法来学习,因为这十七位班智达的教法是准确无误的。


正见上,宗喀巴大师持中观正见。中观正见又分两个:中观自续派正见和中观应成派正见。宗喀巴大师持的是中观应成派正见。这里“父子”的意思是指师徒,藏传佛教中,通常用父子称呼大成就者和他的弟子,或者是依止关系很好的师徒。宗喀巴大师在正见上,学习龙树菩萨和龙树菩萨的大弟子圣天菩萨的正见。除此之外,还学习了佛护论师、月称菩萨的正见。正见非常重要,这就是宗喀巴大师的初,广学多闻。


中,通达一切法义。通达一切法义就是能将一切法都变成一个人成佛的教授。如果不通达一切法义,会认为大、小乘有矛盾,显宗和密宗有矛盾,法之间互相有矛盾等等,这是因为不清楚哪些是了义经,哪些是不了义经,没通达一切法义就会产生各种矛盾。宗喀巴大师广学多闻之后通达了一切法义,这是他无比的功德!


“后则无间励力行”,通达一切法义之后,勇猛精进地修行。“无间励力行”,不浪费一分一秒地修行,这样最终成了佛。


初为广学多闻,中为通达一切法义,后则无间励力行,这也是宗喀巴大师的传记。


“第二佛父子敬礼”,“第二佛”,佛经里用“第二佛陀”的名义来授记宗喀巴大师。《文殊根本续》中授记宗喀巴大师“行诸佛行”,佛的行有很多,主要是十二行,十二行中最主要的是讲经传法转法轮,宗喀巴大师“行诸佛行”,他会讲诸佛如来讲的法,行诸佛如来的法。所以,宗喀巴大师才会有“第二佛陀”的名号。“父子敬礼”,宗喀巴大师称为“父”,他的弟子们称为“子”,宗喀巴大师有很多的弟子,敬礼宗喀巴大师和他的弟子们。


慈缘众沐正法雨,

密布无边悲智云,

金刚论理震冥雷,

大乘诸师我虔礼!


第四个偈颂敬礼尕藏曲松上师等上师们。


慧灯尽遣三界暗,

醒觉海尘有情众,

宣说正法能仁显,

具德上师我虔礼!


第五个偈颂敬礼雍增法王、益西嘉措法王等法王们。


遍视无央佛语目,

贤种趣脱最胜阶,

悲动方便善开显,

敬礼此诸善知识!


第六个偈颂是敬礼诸上师。一定要明白上师是什么样的人。“遍视无央佛语目”,看佛经的眼睛就是上师,所以上师要精通一切法义。“贤种趣脱最胜阶”,上师就是众生解脱、成佛、成就的台阶,有了这个台阶,自己就可以走上去。“悲动方便善开显”,上师经常讲经传法,讲经传法的动机是慈悲,如不以慈悲讲经传法,就是动机上染垢的法。传法者的动机一定是慈悲,这样讲的法才能利益众生。


三世诸佛共通道,

善慧善法善摄要,

无比车轨三士门,

为利自他略宣说!


最后一个偈颂讲三士道的重要性。


“三世诸佛共通道”,一定要知道三士道就是三世诸佛如来的共道,三世诸佛如来曾经都是通过修三士道成佛的,一切菩萨曾经都是通过修三士道成就的。


“善慧善法善摄要”,法里面最精华、最重要、最纲要的就是三士道。


“无比车轨三士门”,三世诸佛如来成佛的大道路都是三士道这个法门。


“为利自他略宣说”,为了利益他人,也能利益自己而写三士道,这是写三士道的决心和发誓发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