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观四百论》(附科判)

2017-04-01 圣天菩萨

请下载附件阅读:《中观四百论》(原文及科判).pdf


四百论译

 

法尊法师 著

 

《四百论》是圣提婆(译为圣天)菩萨所造。圣提婆是师子国王子,自幼聪慧异常,对世间学问及古印度当时各种教派无不精通。及至成年出家,游历诸方,至南天竺,遇龙树菩萨,受学中观法门,深得龙树正义,遂成为龙树入室高足,继承龙树大弘中观。他与龙树虽是师承关系,但后来的中观学者将其造诣视与龙树相等,因此,此论虽是圣提婆所造,实际即与龙树的著作一样,成为中观学派的根本教典。

 

《四百论》藏文叫《菩萨瑜伽行四百论》。龙树诸论多注重说明诸法空理,至于菩萨修行次第或过程,直接谈得很少,而此论在抉择一切法无自性以前,先侧重说明菩萨修行的次第过程,因此名《菩萨瑜伽行四百论》。

 

此论共有十六品,分为两大段,前八品是说明世俗行的修法,后八品是依胜义谛抉择诸法空理。前八品说明世俗行,因为菩萨若欲修行,首先要认清世间诸法的真相,然后方能如理修行。

 

世间诸法本来生灭无常,但是一般凡夫却认为世间是常,不知无常是诸法的真相,因此执着流转生死。为破此常倒,所以开宗第一即是“破常执品”。

 

有情虽已知世间无常,然犹执此无常苦法为乐,由此执缚不得解脱。为破此乐倒,故第二名为“破乐执品”。

 

虽知世间无常皆苦,然犹执此无常苦法不净为净。为抉择有漏不净,故第三名为“破净执品”。

 

世间有情皆执有我(人我),由此起惑造业往返六趣。为对治我倒,故第四名为“破我执品”。

 

此四品主要是说明世间本来的现象,对治凡夫粗重的烦恼。既明了世间无常、苦、不净、无我的道理,菩萨便欲求学道、学佛、成佛。然成佛必须修菩萨行,为明修行菩萨行故,所以有第五品“菩萨行品”。

 

菩萨虽欲修行,因为有无始烦恼作障,不能如法修行。若欲修行顺利,必须遣除烦恼,故有第六“断烦恼品”。

 

烦恼生起必有境界,然有境界不一定就起烦恼,对当前境若不通达真性,不如理作意,即起烦恼。若能通晓真理,如理作意,即不起烦恼。为明烦恼境界故,即有第七“离贪著欲财品”。

 

纵然具有以上善法,然而是否堪充深净法器。真法器相状,如《入中论》说:“若异生位闻空性,内心数数发欢喜,由喜引生泪流注,周身毛孔自动竖。”为陶炼法器,故有第八“净治弟子品”。

 

既能远离尘垢,是真法器,方堪入胜义真空,所以后八品始得畅辩诸法自性空义。其中八品,初是“破常品”,总破外道各种常执。第二“破我品”,别破外道我常的邪计。其后“破时品”、“破见品”、“破根境品”、“破边执品”、“破有为相品”,是破外道中不同的断常执着。于是破执既周,然后“教诫弟子品”,广立正义。这便是此论内容的概略。

 

护法论师把此论分为两部,前八品名《法百论》,后八品名《辩百论》,而月称论师仍把它作为一部解释。玄奘法师依据护法所谓《辩百论》而译此论后八品,名《广百论》。但是藏文没有“广”字的意思,其所以加“广”字,或是对罗什所译《百论》而言,也可能是因为不只一百颂广破诸执,所以叫《广百论》。月称论师说在古印度也有略去“四”字而叫作《百论》的。又“百”在梵文有破除分别的意思,所以在古印度或名《百论》,因有四百颂,或名《四百论》。

 

为了此论的完整,今依据藏文将此论译出,其中后八品即存玄奘法师的原译,但遇有与藏文不同处,仍将藏文的文意译出,附注于每品之后,以便参考。

 

1960年1月20日法尊于北京北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