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二月初八是佛陀出家日,对于每一个佛弟子来说这是值得永远纪念的一天,佛陀的出家是娑婆世界最大的福报,他引领我们走向觉悟解脱的彼岸。
释迦牟尼佛,佛教创始人,两千六百多年前诞生在古印度的蓝毗尼园(今尼泊尔境内),本是迦毗罗卫国的太子,属刹帝利种姓,父为净饭王,母为摩耶夫人。佛为太子时名叫“乔达摩·悉达多”,意为“一切义成就者”(旧译“义成”)。
释迦牟尼的意思是“能仁”、“能儒”、“能忍”、“能寂”等,因父为释迦族,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,义即“释迦族的圣人”。
悉达多太子出家因缘
唯有出世行大智,乃能厌离此五欲
众生多有烦恼患,佛陀为作大医王
悉达多太子出家前,在宫廷享受锦衣玉食,过着不知人间疾苦的生活,但在一次出门游行中,却发现和宫中不同的世间百态:
他看到人们因衰老而形容枯槁,步履蹒跚;
因患病而备受折磨,奄奄一息;
因亲人死亡而阴阳两隔,悲痛欲绝;
他看到有情为生存互相残杀,弱肉强食……
太子从现实的人生中目睹了生命的真相,感受到生命面对死亡时如此的脆弱和无力,这一切,让生性仁慈的太子哀痛不已,并深切体会到荣华富贵的短暂和虚幻。
正当悉达多太子对人生感到迷茫,不知何去何从时,遇到了一位出家沙门,从他的身上太子看到了生命的希望所在,看到了息灭痛苦,超越生死的希望——那就是修行。
《方广大庄严经》中记载:太子出北门,遇到天人所化的比丘,便下车作礼问出家利益。
比丘答言:“我见在家生老病死一切无常,皆是败坏不安之法,故舍亲族处于空闲,勤求方便得免斯苦。我所修习无漏圣道,行于正法调伏诸根,起大慈悲能施无畏,心行平等护念众生,不染世间永得解脱,是故名为出家之法。”
太子闻后欣喜,赞言:“善哉!天、人之中唯此为上,我当决定修学此道。”
在这样的心路历程下,悉达多太子选择了出家。于是在深夜,别离了睡梦中恩爱的妻子,别离了父母,不忍说再见,却饱含对生命解脱、生命缘起真理探寻的决绝,离开了迦毗罗卫国。
太子从头上把宝冠拿下来交给侍者,声泪俱下:“请你呈奉给我的父王,并且代我转达给他:为了要救拔一切苦恼的众生,我不是为求生天的快乐,我也不敢忘怀父王的大恩,我是为了断除忧悲苦恼而出家,希望父王千万不要因与我别离而悲伤!无常没有定期,死亡在我们出生的一刹那,就已跟随而来。所以趁这短暂而强壮的时候,我决定来探求真理,出家修行。”
这是悉达多对以往生活的彻底告别,他放弃了王位,放弃了家庭,放弃了世人梦寐希求的一切奢华享受,将随身衣物让车夫带回,剃除须发,托钵游行,开始一无所有的修道生涯!
太子遍访名师,六年苦修,经历了种种难以想象的痛苦,结果心身衰竭却未能找到解脱生命的方法,于是太子放弃苦行寻找新的修行方法。最后在伽耶村毕钵罗树下,入诸禅定四十九日后,破晓时分,豁然大悟,成就“无上正等正觉”,终证无上菩提。
《妙法莲华经》云:“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缘故,出现于世。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,出现于世。”
世人对出家的误解
一提到出家人,不少人脑海中就浮现出“看破红尘”的形象。在世俗人的理解中,“看破红尘”被解释为:看穿人世间的一切,对生活不再有所追求。同时这个词往往等同于:事业遭受挫折、仕途失意、婚姻不幸……,消极,避世。这种误解对佛教出家人的形象伤害之深至今仍然存在。
还有的人看到佛寺广大庄严,清净幽美,于是羡慕出家人,以为出家人住在里面,有施主来供养,无须做工,坐享清福。
什么是出家
“出家”指离开世俗生活、修沙门净行,原为印度吠陀时代,婆罗门教的遁世制度,佛教兴起后也沿用这种制度。出家最浅显明白的意义,就是舍离俗家趣于非家,剃除须发被服袈裟,以正信心受持净戒。但这不过是出世俗家,由此而引申胜义,是出烦恼家、出五蕴家、出三界家,才是真正出家。
《增一阿含经》说:“诸有四姓剃除须发,以信坚固出家学道者,彼当灭本名字,自称释迦弟子。”释迦牟尼佛初出家时,曾发四个弘愿:愿济众生困厄,愿除众生惑障,愿断众生邪见,愿度众生苦轮。由此可见,出家不为消极避世,也不仅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寻找生命完整的真相,探索终极解脱的幸福之道,愿一切生命彻底摆脱世间种种苦难,获得寂静的妙乐。佛教强调凡是脱离家庭到寺院当僧尼者,都应以此四愿为己任。
很多人一生都只忙碌于生活、工作、家庭,临终时被业力牵引,不得自在。而出家修行者要解决的是生死大事。众生无始劫以来,被无明烦恼束缚,生死轮转,无有止息。出家修行者不仅要让自己的内心破无明以复本性,通过修行证悟菩提,更是宏法道以利众生,引导众生也从烦恼中出离,成就佛道。“初夜后夜,精勤佛道”,令善法无有退失,行住坐卧无不是修行。出家非是消极,无所事事,而是肩负着脱离轮回、自度度他的如来家业。故先德有言:出家者,大丈夫之事,非将相之所能为也。
出家并非易事,需有大福报,若因缘不具足,即使有善根善缘遇到了佛法想出家修行,也会遇到各种障碍违缘。对每一位出家人都必须恭敬尊重。
出家的功德
两千多年来,无数人追随佛陀修道出家,出家的功德到底是什么?
若人出家,能脱三界轮回,证寂灭安乐,度无量众生,众生见到出家人身着的袈裟都会在心里种下佛法的种子,故出家功德不可限量,经论中说出家的布施胜于一切布施。《出家功德经》记载,佛陀欲令阿难度化鞞罗羡那王子出家,乃令阿难为之解说出家之功德,谓出家乃胜于布施等一切功德,诸功德中以此为最上。
即使出家因缘暂不具足,仅发愿出家的功德也不可思议。《阿难出家空经》云:“若发愿出家,向寂静处跨一步之功德,已胜过诸三千界众生,于数劫中布施妻子儿女之福德。”
《菩萨本生鬘论》亦云:“闻说出家心生欢喜,功德无量譬喻不及,出家之利,高于须弥,深于巨海,广于虚空。所以然者?由出家故方得成佛,三世诸佛未有不因舍家出家成佛者也。”
佛陀出家、证果的意义
佛陀在证到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的真相后,为何没有直接入涅槃,而是苦口婆心说法四十五年,讲经三百余会后才离开?佛陀证道后彻底明了,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,具有和佛陀无二无别的智慧德相。
众生身怀宝藏,却依旧向外追逐;流转生死,却无法自拔,因此佛陀慈悲宣讲八万四千法门,引导众生依法修行,开启生命的宝藏,获得究竟的解脱和自由。
学佛以修心为主,若能明白佛陀的一番苦心,依教奉行,则无论出家还是在家,出世还是入世,皆能出离烦恼,自利利他,获得成就。
得遇佛陀教法之不易
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,药师佛有十二大愿,释迦牟尼佛有无与伦比的五百大愿。《释迦牟尼佛广传》里面详细讲述了佛陀不同于其他诸佛的发愿。
佛陀在因地时,国王就是现在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,释迦牟尼佛那时是名为海尘的婆罗门大臣,当时住世的佛叫宝藏如来。海尘婆罗门在宝藏如来面前发了五百大愿,以这样的愿力而成就了现在的本师释迦牟尼佛。
释迦牟尼佛发五百大愿,积累无边的资粮,就是为了度化我们这些人寿百岁时期的众生。娑婆世界的众生烦恼深重,释迦牟尼佛却发愿来度化浊世刚强难化的众生,所以,对我们来说,释迦佛要比其他佛的恩德更大。
我们能值遇佛陀及佛陀的教法是很不可思议的,应该特别珍惜,随学佛陀的愿与行,护持正法!
值此殊胜日,宜多持诵圣号:
“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”
或持诵释迦牟尼佛心咒:
“达雅他 嗡 牟尼 牟尼 玛哈 牟尼 耶 索哈”
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一切佛法之总持者,也为一切佛法之根本传承者,持释迦牟尼佛心咒者即得佛陀加被,修习诸教法急速增进成就,能消除十一万个劫的业障。经典中说,念诵一遍此陀罗尼咒,可清净俱胝八万劫当中所造的一切业障,具无量功德利益。
我为菩提修行时
一切趣中成宿命
常得出家修净戒
无垢无破无穿漏